作者:金贵

五十多年过去了,再也没有亲吻过那条碧水清波、令人难忘的昌江河。童年在昌江河玩耍的过往,总是浮现在眼前……
如今,脱去了一身“检服”,那些曾经虚无缥缈的浮华,瞬间,如一阵轻风一般飘然远去。从此,蓦然转身,素白一身如初,便有了种如释重负、“守拙归园田”的感觉。倒也觉得格外地轻松、淡然,在一些参加游泳的亲朋多次邀约下,我蠢蠢动了童少之心,勇猛地扎入初始游过的那条河中来。
自从第一次下水后,便一发不可收拾,水阔凭我跃,时而在水中扑腾,忽而一个猛子扎入深处,一会儿面壁蓝天漂泊在水面上,全然将自己融于江河之间。浩渺的昌江河时而平静,时而风高浪急,大浪扑来,一会儿将我高高挚起,一会儿又坠落下来,起起伏伏,我犹觉自己如同高尔基《海燕之歌》笔下那只勇敢的海燕:“—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!”几多壮怀,又有几许“胜似闲庭信步”的闲情雅致。
我逆水而上,首先映入眼帘的,是河对岸的古村落“三闾庙”;再往上游,“旸湖滩”的隔岸小路,在密密麻麻的树木遮掩下,隐隐约约出现在眼前;河面的远处,是一座新建的“旸湖滩”大桥,在一缕阳光辉映下,宛如一道金色的彩带,划过江水的两岸。
这里,青山逶迤,碧波涟漪,山依水绕,水随山转,构成了一幅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的旖旎画卷,一点点将我的心灵融入到唯美的山水意境里,醉得不可方物……
此刻,我便也想起了儿时的昌江河以及我与昌江河的一段段小插曲:下午放学,时而,我和一些同学结伴从昌江河滩回家,走着走着我们在滩涂上捡起一片片“渣饼”(即:烧瓷时用于垫在底下的圆型瓷片),抑或小瓷片,叠放在左手,用力往水中梭去,渣饼贴着水面跳跃着滑过河心,划出一道抛弧线便沉入水底,而后,碧色的水面上绽放出阵阵水花。
殷红的夕阳投影在清澈的水面上,晚风习习,碧波银光,远处的天边挂着一抹美丽的晚霞,岸边一片片葱郁树林将美丽的昌江河映衬出——深深浅浅的绿色。一群又一群归巢的鸟儿追着彩霞飞去,发出声声鸣叫划破寂静的夜空。弯弯曲曲的水岸边,排满了洗衣服的妇女们,也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,她们谈笑声、捣衣声此起彼伏地回荡在河岸边。
而每当夏季黄昏的时候,我与里弄三三俩俩的小伙伴便来到了昌江河边,穿过里市渡古码头,可以看见一块块厚厚的麻石板上留下——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车辙印痕,仿佛在诉说着它古老的陶瓷历史故事。这里河面上停放着一大片、一大片的竹排,我们跳上竹排便又跳入河水中,打起了水仗,然后,你追我赶一次又一次地游到河的对岸,此刻,我们欢声笑语便响彻在整个水面上。童年那一段段欢乐的往事,至今却让我记忆犹新而缱绻!